OLED 大爆發,掀起高階手機新戰局

2017/12/24

在三星與蘋果力拱下,高階手機 OLED 用量明年將迎來 50% 的成長。在這場 OLED 大戰中,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2018 年手機顯示技術的運用,以 AMOLED(主動有機發光二極體,以下簡稱 OLED)最受重視,除了三星高階手機採用,蘋果也首次跟進。iPhone X(OLED 螢幕)和 iPhone 8 Plus(LCD 螢幕)比較,顯示面積更大、重量還輕了 28 公克,即使售價貴了台幣 7 千元,消費者還是寧願排隊搶買,iPhone X 的熱賣進一步排擠到競爭品牌的銷售,OLED 又輕又薄的機構設計(form factor),完全展現在外觀上,對消費者有致命的吸引力。

三星靠 OLED 牽制中國

野村證券 12 月 7 日最新報告指出,供應鏈端已經感受到中國智慧手機需求減少的壓力,尤其 OPPO、VIVO 高階旗艦機衝擊最大,2017 年預測銷售量將由 4.64 億支降至 4.15 億支,降幅 10%,並預估 2018 年比 2017 年還要衰退 5%、只有 3.94 億支。在銷量衰退、股價漲多回檔的壓力下,包括聯發科、大立光在 12 月 6 日都出現恐慌性殺盤、打到跌停板,中國的鏡頭龍頭舜宇光學更是大跌 12.45%。

進一步分析高階手機技術變化,當蘋果推出 3D 感測人臉辨識、OLED 應用,搶走高階消費者,對手也只能正面迎戰,用更低的價格提供類似產品,以性價比爭取客人,而OLED 輕薄的效果直接反映在外觀上,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工研院 IEK(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估計,高階手機(HD 以上規格)將以 5.5 吋為主要戰場,預估 2017 年出貨量接近 4 億片,至 2018 年可達 6 億片,成長率高達 50%,在高階手機的滲透率也將突破三成。

不過,市場高成長的背後,只有一家供應商開心,其他競爭者各個心急如焚。尷尬的情況是,全球中小尺寸手機用的 OLED,有九成以上是三星製造,除了自用,大部分產能都被蘋果包下,根本沒有多餘產能提供給中國,更何況自從南韓部署薩德飛彈後,中、韓關係緊張,延伸到企業競爭,紅色供應鏈崛起當然引起韓商的警惕,「三星給中國手機業者的 OLED 報價,比蘋果更高二到三成,中國廠商很火大」,業界人士觀察。

台商瞄準非三星供應鏈

毫無疑問,OLED 產能將牽動 2018 年高階手機品牌的戰局。目前,九成以上的產能來自三星,南韓 LGD(樂金顯示)、日本夏普緊追在後,希望在 2018 年上半年順利量產,中國的京東方、天馬、華星更是加緊投資,希望在下半年開出產能。

如果非三星陣營順利開出產能,可以想見,蘋果一定率先採用,以牽制三星;中國品牌也急於拿到貨源,解救智慧手機銷量衰退的命運。至於產品的報價會如何變化,又牽涉到各廠良率、供應量的問題,情況不明朗,眼前最大的問題在於拿不到 OLED。

「三星從 2003 年開始建第一座廠,十幾年來不間斷投資,造就現在獨霸的局面」,創王光電執行長朱克泰細說從頭,他曾主導友達、統寶及中國和輝光電的 OLED 研發及建廠。「也因為別人的不堅持,三星獨立打造了一條龍式的供應鏈。」

為什麼 OLED 這麼難做?工研院 IEK 分析師劉美君指出,LCD 是標準製程,只要設備商供應商把機器調整好,製造商量產問題不大;OLED 卻不是標準製程,生產過程中有太多參數要調整,簡單講,三星自己研發材料,即使你買到和他一樣的設備,也做不到和他一樣的良率,因為裡面有太多「藝術」。

例如,OLED 製程中最難是將發光材料蒸鍍到面板,設備供應商只有 Canon Tokki,每年產量也才十多台,劉美君解釋,生產機台的過程有八成是在真空環境,但每個程序間的搬運又不是完全真空,灰塵容易掉下去,萬一弄髒了,會造成短路,設備缺貨就是廠商的難題。

其次,OLED 生產時要透過 FMM(FineMetal Mask,精密金屬遮罩),將紅、綠、藍發光材料蒸鍍到面板,隨著基板尺寸變大、解析度提高,FMM 難度提高。FMM 是蒸鍍時的耗材,是一種很薄的金屬,每生產 500 到 1,000 片 OLED,遮罩的細孔會阻塞,必須要換新的。

達運總經理朱光沛解釋,製作 FMM 要在一條長 120 公分、寬 7.5 公分的金屬薄膜(比鋁箔紙更薄)上,打 2 千萬個孔位,需要非常精密的技術才能完成。也因此,全世界只有 3 家廠商能做:大日本印刷(DNP)、凸板印刷以及台灣的達運。

當 FMM 在面板廠進行蒸鍍時,要像曬衣服一樣,四邊用曬衣夾夾住,每一邊的受力要平均、對位要精準,面板的解析度愈高,對位要愈準,一旦偏移,就變成不良品,每個環節都很難,這就是為何蘋果一直想扶植 LGD,卻只能供應手錶,還無法供應手機用 OLED 的品質。

周邊零組件是台灣最大商機

雖然台灣在 OLED 面板明顯落後,但劉美君並不悲觀,「台商最大的問題是缺錢,但仍可從非三星供應鏈的零組件切入投資」。IEK 分析師林澤民亦指出,OLED 周邊零組件才是台灣最大的商機,台灣的驅動 IC 聯詠、奇景,封測的頎邦技術都不錯,但因為三星壟斷供應鏈,只能瞄準 LGD、夏普以及中國業者如京東方、天馬、華星光等。

根據英國調查公司 HIS Markit 預測報告,中、日、韓業者積極擴產,智慧手機用的 OLED,2022 年產能將增至 3,190 萬平方公尺,是 2017 年的 3.6 倍,帶來零組件的商機,台商的布局多是來自 LCD 零件商轉型,瞄準非三星面板業者。

例如友達集團旗下的達運,原本經營整機組裝及背光模組,跨入 FMM 研發已經好幾年,目前實驗室每月產能約 500 到 1,000 片,已初步通過客戶認證,今年投資 25 億元設產線,預計明年第三季量產,雖然營收貢獻度可能不到一成,但這是技術門檻高的耗材,成長爆發力頗強,利潤也高,是否能夠順利量產,受到外界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