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2-J3002060

2019/03/07

中國 LED 產業近十年快速發展,在產能增速超越需求增速情況下,LED 產業陷入嚴峻的結構調整。由於中國今年還有新產能加入,預期 2019 年 LED 產業供過於求壓力仍將持續。目前業界較看好小間距 LED 顯示螢幕、Mini LED、車用照明等相關應用發展,其中,又以標誌著新世代顯示技術的 Mini LED 特別受矚目。

包括中國及台灣 LED 供應鏈廠商,大多已投入 Mini LED 相關產品技術開發,並提早為 Micro LED 技術進行布局。在中國方面,除了三安光電、華燦光電、佛山國星光電、深圳晶台光電等 LED 大廠都已在 Mini LED 及 Micro LED 領域插旗,中國面板龍頭京東方今年初還宣布與美商 Rohinni 攜手成立合資企業,未來將共同發展 Micro LED 解決方案。

台廠加速布局 Mini LED,2019 年貢獻漸增

台灣方面,LED 磊晶 / 晶粒大廠晶元光電在 2018 年下半年正式量產用於電競顯示器及電競筆電面板背光的 Mini LED,並推出可用於超小間距顯示螢幕的 RGB Mini-LED,預計今年第二季後出貨規模可望放大,下半年來自 Mini LED 產品的貢獻可望提高。

面板廠友達光電旗下 LED 一貫廠隆達電子亦於 2018 年第三季開始量產 Mini LED,初期同樣以電競顯示器及筆記型電腦螢幕為主,今年將進一步推出新產品,應用端從電競應用產品,擴及車載面板背光,並加速 RGB Mini LED 顯示模組的商品化。預估今年 Mini LED 產品營收比重可能來到 5% 左右或更高。

同樣具備集團面板廠資源的 LED 廠商還有群創光電轉投資的 LED 晶立廠光鋐科技及 LED 封裝廠榮創。其中,光鋐於 2018 年 6 月完成董監改選、由鴻海集團旗下榮創能源科技進駐之後,已加速投入 Mini LED / Micro LED 研發,據悉相關產品已於 2018 年底前小量出貨。榮創的 Mini LED 新品效益預計在 2019 年上半年開始發酵。

另外,LED 封裝廠宏齊因過去在 LED 顯示螢幕有一定事業基礎,因此公司在這波 Mini LED 發展趨勢中,也沒缺席。其 Mini LED 背光打入電競顯示器供應鏈,顯示螢幕應用則以自行開發的 4 in 1 RGB Mini LED 先攻高階商用顯示螢幕,預估今年 Mini LED 產品占營收比重可望從去年的 3% 以內,提升到 1 成以上。

背光 / 顯示螢幕齊攻,Mini LED 發展受矚目

Mini LED 既可應用於面板背光,也可做為顯示螢幕,更被視為可能銜接新世代顯示技術 Micro LED 的過度技術,因此其發展狀況備受關注。目前業界對於 Mini LED 和 Micro LED 的定義範圍還莫衷一是,但以一般 LED 晶粒尺寸大約 1 毫米(mm)來看,所謂 Mini LED 晶粒尺寸介於 100-200 微米(micrometer, μm;1 毫米 mm=1,000 微米 μm)之間,Micro LED 晶粒尺寸則至少在 100 微米 μm 以下,也有廠商認為晶粒尺寸應當小於 60 微米以下,才能稱為 Micro LED。

Mini LED 做為面板背光源時,可實現多區域背光獨立控制,能夠提升液晶螢幕的對比及亮度,優化視覺體驗。雖然現階段成本較高,但在高階電競顯示器、電競筆記型電腦等高階特殊應用市場,自 2018 年底已有相關產品導入,預期 2019 年下半年將有更多新機種採用。

Mini LED 用於顯示螢幕時,則相當於 LED 顆粒及間距更小的小間距 LED 顯示螢幕。小間距 LED 顯示螢幕具有無拼縫、高亮度等優點,近年來在各式各樣大尺寸公共顯示看板與商用顯示應用已經快速發展,三星也曾推出 406 吋超級 LED 電影螢幕。

政策支持,中國 LED 產業高速成長

受益於政府 MOCVD 補貼及十城萬盞工程等政策推動,中國 LED 產業近十年來歷經高速成長,產能規模也不斷拉高。根據中國 CSA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資料顯示,中國 2018 年 MOCVD 機台總數達到 1,900 台以上,較 2017 年又增加 200 多台,機台數量年增率超過 1 成。由於 2018 年持續採購設備,推估 2019 年中國 LED 產能還有兩位數增幅。

市場研究機構 LEDinside 也指出,2018 年底中國 LED 磊晶片廠商總產能達到 1,120 萬片 / 月(折合 2 吋磊晶片),年增幅度超過 3 成。預期 2019 年中國 LED 磊晶片產能還會再增 140 萬片 / 月(折合 2 吋),增幅仍逾 1 成。中國產能續增,將使 LED 價格壓力持續。

隨著產能規模大幅擴張、產能增速超越需求增速、廠商庫存升高、LED 價格持續下跌,產業結構陷入調整,業界廠商大多面臨嚴峻生存考驗,積極尋覓下一世代新應用,期許有效去化庫存,重啟生機。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